作者分享了对自己性格的长期审视,特别是【厌蠢】情绪在工作生活中的影响。去年,这种情绪达到顶峰,表现为对同事或家人处理简单问题时效率低下或出错的强烈厌恶,例如讨厌他人为什么事情做得慢、错或学不会。作者意识到这种情绪正在将自己推向自负,于是开始深挖其根源。
  
  经过分析,作者认为【厌蠢】的最底层逻辑是【事情与自己所预想的不一致】。这源于当事件与自身相关时,他人行为偏离预期引发的不适。作者详细剖析了形成这种情绪的底色:
  
  第一,【效率焦虑与挫折感】:他人低效或错误会阻碍目标达成、浪费时间精力,触发本能的焦虑和挫折。例如,同事处理简单问题耗时过长,浪费了共同资源。
  
  第二,【控制感被威胁】:人类需要可预测性和控制感,当他人行为“愚蠢”时,事情偏离轨道,引发不安或愤怒。这反映了对失控的恐惧。
  
  第三,【认知偏差】:掌握技能后容易忘记自己初学时的状态,高估他人应理解的速度和程度。这导致误判他人能力。
  
  第四,【优越感】:有时通过贬低他人来确认自身价值,获得虚假的安全感。将他人标记为“蠢”无形中提升了自我定位。
  
  作者反思道,这种【厌蠢】情绪的本质是用自己【狭隘的视角】预设世界,把个人认知当作绝对标准。但现实中,人具有多样性,如教育背景、成长经历或天赋差异(例如有人不熟悉电脑操作或数字敏感度低),犯错往往源于这些因素。作者认识到,世界没有统一标准衡量聪明或蠢,忽略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是愚蠢的行为。最终,作者领悟到需接纳他人差异,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评价。